2017年9月16日下午兩點,原本十分健談的郭景新,黑著臉不愿多語。他默默將輪椅上的妻子趙嫦花從圣童學堂推出去,架到三輪“房車”里。
河南封丘57歲農民郭景新和妻子趙嫦花。 崔光華 圖
“要走了,停留時間太長了。”郭景新對記者說。
話音剛落,圣童學堂負責人崔新琴追了出來,眼眶含淚。她一再挽留,被郭景新婉拒。
57歲的郭景新,是河南省封丘縣的農民。7年前,其妻趙嫦花突發(fā)腦出血,成為“植物人”。郭景新將三輪摩托改裝成“房車”,帶妻子到鄰縣扎針路上,發(fā)現妻子面部露出表情,加上發(fā)病前妻子也曾希望出去轉轉,郭景新決定帶妻子四處游玩。
7年來,郭景新帶著病妻走遍河南各城市,又到了西安、北京、重慶40余城市。雖然趙嫦花仍癱瘓,身體卻越來越好轉。
10多天前,崔新琴在開封市龍亭公園廣場遇到郭景新夫婦,深受感動,將郭景新夫婦邀請到學堂休整,“感受家的溫暖”。
7年的游玩,也可以說是流浪,郭景新夫婦從沒在老家過年,路上“一天一兩頓飯”是正常,有時甚至吃不上飯,遇到過的窘事“都不好意思說”。但看到妻子笑,郭景新就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郭景新在路邊做飯。 崔光華 圖
在圣童學堂住了10多天,郭景新對妻子的不離不棄,甚至感動了學堂一對已經離婚的學生家長,使其成功復婚。郭景新告訴記者,他希望那些對家人不好甚至虐待家人的人,都能善待家人,尤其是生病的家人。
一見鐘情!兩三句話兩個人定下終身
9月16日,圣童學堂里,坐在輪椅上的趙嫦花看著院里嬉鬧的孩子,不時露出笑臉。她衣著素凈,留著一根整齊的麻花辮。因為右半側身體癱瘓,她無法下輪椅。聽見別人說話,只能“啊”“唔”回應。
對悉心照顧自己的郭景新,趙嫦花常用左拳捶胸,然后伸出大拇指,對丈夫點贊。
從最初的一見鐘情,到如今的不離不棄,郭景新和趙嫦花的婚姻,已經33年——
1983年的正月初七,23歲的郭景新相了6個姑娘,都沒看中。他初中文化,是建筑技術員,個高貌俊,許多人給他介紹對象。
當晚在家喝酒時,郭景新接到朋友電話,說還有一個姑娘,讓他去見見。喝到夜里10點多,他趕到兩里外的朋友家,一不小心被朋友家低矮的臥室門頂磕住了頭。在屋里圍著火盆取暖的趙嫦花,抿著嘴低笑起來。
趙嫦花是村小教師,她優(yōu)雅的氣質,一下就征服了郭景新。
“就是你了,跟我走吧。”郭景新回憶,兩三句話,兩人就定了終身。
第二天,郭景新和趙嫦花見面,在縣城玩了一天。因為家里窮拿不出彩禮,郭景新沒敢去見趙嫦花的父母。他和趙嫦花約定,自己去新疆打工賺錢,回來給趙嫦花帶新衣服,娶她。趙嫦花答應了。
郭景新這一走,就是13個月。因為在新疆,電話書信都不方便,兩人一直沒有聯(lián)系。“其間,不少人給她介紹對象,她都認定我,拒絕了。”現在說起來,郭景新言語中還透著得意。
郭景新給妻子喝水。 澎湃新聞記者 段彥超 圖
1984年,兩人結婚。后來,添了3個孩子。雖然是建筑技術員,但郭景新和其他農民工一樣,除了農忙時回來,平時都在外打工。
趙嫦花很賢惠,家里的瑣事都由她打理,她甚至還會開拖拉機。
后來,趙嫦花被查出有高血壓,一直吃藥。郭景新買來大量相關醫(yī)療書籍看,以防萬一。2010年11月,郭景新決定自己做“包工頭”,接了一幢五層樓的活,便回老家找工人。在家喝酒時,正給他倒酒的趙嫦花,突然身子一軟倒了下去,繼而口鼻出血。心里喊著糟糕,郭景新一邊用嘴給妻子吸血,一邊給120和朋友打電話。路上,也沒停止為妻子止血。
醫(yī)生說,如果不是郭景新,趙嫦花可能窒息死亡。
巧合的是,這次,趙嫦花昏迷了13個月才蘇醒,郭景新守護在病床邊,等她。
郭景新回憶,妻子發(fā)病手術時,他回家借錢,“感覺天塌了”,順手將一包老鼠藥揣在口袋里。他和孩子們說,如果妻子不在了,讓他們準備兩口棺材。孩子們跪地求他,郭景新漸漸想通:“不能讓孩子們沒了媽媽,再沒了爸爸。”
路途吃的苦受的罪,“說出來丟人”
趙嫦花發(fā)病手術時,被取下一塊巴掌大的頭骨,郭景新一直帶在身邊,如今已經顏色發(fā)黑。
郭景新堅信,人完整地來到人間,走的時候也要完整。他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因為沒錢,一直沒有做修補手術,趙嫦花頭部左側,摸上去能感覺到只有一層頭皮。
手術后,趙嫦花在醫(yī)院躺了三個月,郭景新聽說扎針效果好,決定帶妻子到鄰縣長垣扎針。朋友低價賣給他一輛新三輪摩托,郭景新對其進行改裝,還裝了液化氣罐。當時,他身上只帶了十幾元。
承包工程違約加妻子治病,郭景新負債10多萬元,實在借不來錢了。
路上,郭景新發(fā)現,原本沒有神志的趙嫦花,竟然面部有了微弱的表情。在經過多天扎針治療后,趙嫦花有好轉,偶然會有意識,左半側身體也能稍微活動,但不利索。醫(yī)生也建議,可以多帶妻子出去轉轉。
在沒發(fā)病前不久,趙嫦花曾和郭景新說,孩子們都大了,她老在家很悶,如果有時間希望帶她出去玩玩。想到這里,郭景新踏上了帶妻子四處游玩之路。“她聽到各種聲音,看到各種場景,都是對她的刺激,對她都有好處。”郭景新回憶。
每天,定時擦身體、做按摩、大小便。慢慢地,兩人形成了默契,只要趙嫦花看郭景新一眼,郭景新就知道趙嫦花要干什么。
無論到哪,郭景新都先找活干,一般是建筑隊技術員或者電焊,就把趙嫦花放到他能看見的地方,等攢些錢,再繼續(xù)轉。
發(fā)病13個月后,趙嫦花會“啊”“唔”的說話,恢復了意識。等到兩年左右,趙嫦花的意識終于完全恢復,能認識人,也能聽懂說話了。
郭景新給妻子按摩。 崔光華圖
在外逛的時候,曾有一次在濟源看到幾百人跳廣場舞,年輕時會跳舞的趙嫦花,甚至單腿站起來,興奮地晃動身體,讓郭景新忍俊不禁。“那一次,感覺是她最開心的時候。”
晚上住宿時,郭景新會選擇有攝像頭的地方,許多時候會選擇24小時都有人的加油站,或者醫(yī)院附近。
不過,也有無奈住在野外的時候。有一次半夜,他們剛躺下,突然伸進一只手來,郭景新立馬抽出隨身的刀,捅了過去。對方落荒而逃。“是個人,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出去時,已不見人影了”。
路途上最驚險的一次,是有一次過涵洞的時候,郭景新遠遠看見前面有貨車順利過去了,沒想到水竟然齊腰深,“房車”一下子浮了,里面的東西都濕了。推著車走了半個小時,碰到了修車店。
郭景新有煙癮,也愛喝酒。但除了別人給的煙,他只抽散煙葉,一包幾塊錢可以抽半個月。他們從來沒有去買過菜,更不要說肉了。沒有人送飯時,就是煮稀飯、饅頭,或者面條,就著豆瓣醬吃。也有時候,會去菜市場撿一些菜。而想改善生活的時候,郭景新會去找池塘釣魚。他的“房車”里,放著三四根魚竿。盡管這樣,“一天兩頓飯”是常態(tài)。
最窘迫的一次,他倆身無分文,只能挖地里的紅薯,“房車”也快沒油了。幸運的是,一群路過的好心人,捐給了他們100元。
“好人很多。”郭景新說,就比如在龍亭廣場,一位40多歲的好心人,連續(xù)10多天給他送飯送酒,有時還有肉,最后他實在不好意思,只能躲起來跟對方說自己走了。但沒想到,后來竟然又碰見了。“我只能解釋,他一直送飯,別人要送,我都沒法接受。”
“房車”內部。 崔光華圖
解人心結,用自己的故事感化離婚夫妻
9月16日下午,郭景新從圣童學堂重新回到龍亭公園廣場。
開封他們已經來過四五次。這次在龍亭公園廣場,他也待了十多天,結識了一些朋友。這里面,有“出門不問來歷”的“江湖人士”,也有附近的流浪漢,還有一些好心市民。
郭景新計劃和這些朋友們告一下別,再待幾天,攢些錢把發(fā)動機換一下,開啟杭州之旅。目前的發(fā)動機動力不夠,爬不了大坡。
一位在公園騎三輪拉游客的車夫看到郭景新夫婦,過來打招呼:你這幾天跑哪里了,挺想你的。這位車夫,前些天給他們送過幾次飯。
澎湃新聞記者看到,趙嫦花坐在潘家湖對面,望著人來人往的游玩者,不時露出微笑。郭景新有時給她遞水喝,有時給她拿吃的?吹焦靶戮頍煶,趙嫦花有些責備又包容地沖著他笑,場面非常溫馨。
郭景新夫婦的三輪“房車”兩側,掛著兩塊牌子,寫著他攜病妻出游的事兒。他用一個鐵碗,里面放一塊石頭,壓著一張一元錢紙幣,放在三輪摩托車座上。從下午三點到晚上七點,他只收到一位中年男子的一元錢捐款。
這位男子每次看到郭景新,就捐一元錢。郭景新很感動,“一元錢夠我倆今天的饅頭錢了。”
絕不伸手要錢,一切隨緣,這是郭景新的原則。
目前,除了子女們幫忙還的外債,郭景新還有七八萬元的外債,雖然主要是子女們幫忙還,郭景新也在慢慢攢錢,因為平時能省則省。
圣童學堂負責人崔新琴碰到郭景新時,她在龍亭公園廣場給流浪者送學校學生家長們捐的衣物。她說,學堂是幼兒園,主要是國學教育,她深受郭景新夫妻的感情感動,希望他們到學堂住一段,洗洗厚衣物,休整一下,“體驗家的感覺”。
“他很不容易。兩人雖然很苦,但和他們在一起,你能感受到他倆的感情很深,很開心。”崔新琴說,她留意到學校許多學生家長夫妻感情不和,覺得可以把郭景新夫婦的故事,跟他們講講。
在學堂第一頓,崔新琴給他們做了菜,里面還有郭最愛吃的紅燒肉。大家坐在一起吃飯。崔新琴留意到,夫婦倆險些哭出來。
郭景新說,在7年游玩中,碰到過許多好心人,但邀請到家里洗澡住宿的,這是第二次。
在學堂里,崔新琴把一個因猜忌、嫌丈夫不掙錢而離婚的學生母親叫到學堂。在和郭景新談了兩個多小時后,這位媽媽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回去數天后和丈夫復了婚。崔新琴打開自己的微信,里面有這位媽媽凌晨給她發(fā)來的夫妻在一塊的合影,“說感謝郭景新”。
郭景新說,因為長期照顧妻子,他積攢了一些照顧病人的經驗,還有一些偏方,有時候會送給來找他聊天的人。還有時,他會碰到一些存在心結的人,也會通過聊天,幫他們調解。這些心結多是家庭瑣事、夫妻感情,他會先判斷誰的錯,再結合自身,開導他們。
郭景新說,妻子沒有意識那段時間最難,現在輕松了不少。如果在老家,妻子會悶,對其恢復不好。帶妻子出游,雖然艱辛,但既可以實現妻子的心愿,又可以用自身經歷做教材,告訴人們要善待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