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樂隊正在演出。受訪者供圖
顧亞教學生演奏樂器。受訪者供圖
音樂一響,那間30平方米的教室頓時開鍋了。
5個12歲左右的女孩,踩著鼓點,隨節(jié)奏搖擺。
沒有聲嘶力竭和燈光舞美,沒有皮夾克和骷髏項鏈,孩子們穿著校服,戴著紅領巾,甩著馬尾辮,唱搖滾歌曲。在貴州海嘎小學里,這支小學生樂隊正在排練。
伴奏樂器有架子鼓、貝斯、電鋼琴,同齡聽眾坐滿教室。
一個留著平頭的男孩一早趕來蹲守最佳位置,一個齊劉海小姑娘眨著大眼睛來回張望,更多孩子跟著音樂晃動身體。
樂隊負責人、教師顧亞拍下這段表演,制作并發(fā)布了一條短視頻。
視頻中孩子們演唱的《為你唱首歌》,來自“痛仰”。這支已經成名的搖滾樂隊轉發(fā)了視頻,然后它迅速登上微博熱搜。
顧亞始料未及。這個畢業(yè)于六盤水師范學院音樂系的年輕人組過樂隊,在音樂節(jié)登過臺,最接近出名的一次,竟是因為學生。
海嘎村海拔2900.6米,是貴州最高的自然村。山中的海嘎小學,因此被昵稱為貴州“最高學府”,一起霧,學校就被籠罩在云海里。
空曠寧靜的校園中午熱鬧起來:吃過午飯,全校學生帶著樂器,按隊形依次排開坐好,一二年級的孩子嘗試尤克里里、吉他,三四年級的學生挑戰(zhàn)架子鼓、貝斯和手鼓,高年級的學生組好樂隊。
他們翻唱經久不衰的金曲,哼炙手可熱的新歌,也唱學校原創(chuàng)的《海嘎之歌》。平日里少言寡語的女主唱,拿起麥克風的瞬間換了面孔,“燃”起來了。
看著演出,孩子們高興起來。有人大笑,人群中間的女孩揮舞雙臂,也有少年伸手比出象征搖滾精神的手勢。一些孩子手牽手蹦跳,遠處的校園圍墻上有涂鴉“Rock School”。
老照片記錄著搖滾樂沒來時孩子們的面孔。鏡頭下,幾乎找不到一個人露齒大笑——4年前,這里沒歌聲,沒樂器,沒老師,也沒什么學生。
因為地處偏遠,海拔又高,海嘎小學缺水,沒宿舍,留不住老師,班越開越少。家長只能把學生送到山下的大灣鎮(zhèn)上求學,要么起早貪黑趕1個多小時路,要么每年花四五千元,去鎮(zhèn)上租房子陪讀。
校長鄭龍記得,2014年,這所小學只剩1個老師和8個學生,在鎮(zhèn)上“墊底”,他開始發(fā)動老師上山教書。2016年,他帶來連顧亞在內的4名老師,大家發(fā)現,山里的孩子比想象中還要羞澀。
顧亞教語文,也當班主任。班里有個男孩,不怎么說話。做游戲、唱歌時,有的孩子磨磨蹭蹭上了講臺,還是低著頭,被鼓勵幾次后仍舊開不了口。
一次課間,顧亞背對著門彈吉他,聽到身后有動靜。他轉過頭,發(fā)現一大堆學生正扒著門縫偷看,腦袋一個擠著一個。
在此之前,這些學生沒人摸過真正的樂器,不懂什么是樂隊。顧亞就把吉他帶到教室,讓他們試著撥動琴弦。
他想讓孩子們接觸樂器,把想法發(fā)到了朋友圈,之后,他收到第一筆捐贈。后來,海嘎小學收到的樂器捐贈,已經可以保證人手一件了。
幾乎所有懂行的老師都上陣教起了音樂。顧亞教尤克里里和貝斯,校長鄭龍教手鼓,另一位老師教架子鼓和吉他。他們對學生不設任何的限制,一年級就可以加入學習,只要想試,不同種類的樂器都可以去玩。
步入五年級的孩子可以組建樂隊,顧亞說,每一回報名,幾乎所有孩子都想參加。
彝族孩子有著能歌善舞的天賦,他們節(jié)奏感很好,嗓音高亢清澈。“教這群零基礎的孩子,反而比想象中簡單。”顧亞說。
第一支樂隊成立兩年了,目前,海嘎小學已有3支樂隊。他們去過村、鎮(zhèn)演出,最遠的一回跑到了天津,上電視臺錄節(jié)目。顧亞記得,幾個孩子聽聞即將出行的消息,麻利地收拾著背包,四五天的行程里,他們的眼睛都亮亮的。
從前,看見老師來了,有的孩子會迅速把頭扭到一邊,F在,他們學會了惡作劇,躲到老師背后,拍一下人再迅速溜走。
2017年,海嘎小學的平均成績奪得了大灣鎮(zhèn)第一。截至2018年的3年里,學校平均成績都名列全鎮(zhèn)前三。
剛上山時,這些老師挨家挨戶地動員學生來上學。他們來的第二年,海嘎小學“每年都有新生,每學期學生人數都在上漲”,除了“語數外”,品德、科學、體育、美術、音樂,一科不少,目前已經有108名學生了。
這所小學終于成為“完全小學”——在20多年沒有畢業(yè)班后。
在去年畢業(yè)的第一屆樂隊里,有人曾在海嘎小學就讀,轉學離開后,又被鄭龍和顧亞等人勸回來。5個孩子中4個都明確表示,長大以后想當老師。
一個叫晏興麗的女孩堅定地說,她要當的正是音樂老師。在她的同學羅麗欣看來,是“音樂讓我見到了不同的人和事”。
有的畢業(yè)生會給老師發(fā)消息說,如果有機會,還想回學校玩玩樂隊。也有鎮(zhèn)上的家長專門找到鄭龍,表達想轉來海嘎小學讀書、學樂器的愿望。
即使每天都有專門練習的時間,顧亞發(fā)現,排練結束后,總有學生攥著樂器不放手。有人趁著下課、放學,偷偷溜進教室加練。
他給即將畢業(yè)的樂隊安排了一場“告別演唱會”——每年離校期,在那個30平方米的教室,會舉行一場面向全校的專場表演。
看著學生演奏樂器,演唱歌曲,顧亞偶爾會想到自己。為了當好教師,來海嘎小學后,他很少外出演出了。在闊別已久的舞臺上,這個一貫沉默內斂的男人會表現出少有的奔放。“至少,在有音樂的環(huán)境里,可以開心輕松地面對學習和生活。”他說。
海嘎小學組樂隊唱搖滾的視頻火了,各式各樣的留言涌入網絡評論區(qū)。有網友夸顧亞偉大,他說,“這和偉大一點兒關系也沒有,只是一個普通又平凡的老師,帶著學生做了點兒喜歡的事。”
同樣出身農村的顧亞,希望這些孩子能自信地走出海嘎村,讓更多人知道“農村娃不是不行,也可以很潮,很酷”。
除了搖滾樂,他也喜歡教樂隊唱“充滿激情和夢想的歌”——比如《追夢赤子心》,“充滿鮮花的世界到底在哪里/如果它真的存在那么我一定會去/我想在那里最高的山峰矗立”。
顧亞印象最深的,還是自己帶出的第一支樂隊。那支樂隊由5個女孩組成,他本來給她們起了“五朵金花”的名字,沒想到被嫌“太土”。女孩們湊在一起,擬出了新名字——“遇樂隊”,意思是,在海嘎小學,遇到這樣一群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