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培東,1971年出生于蘇州,是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世界頂級的納米材料學家。2014年,作為湯森路透集團預測的熱門人選——楊培東與當年的諾貝爾化學獎擦肩而過!“對于諾貝爾獎,其實我個人覺得無須太糾結!水到渠成比較好!”“我既不是天才,也不是什么神童!只是在一路試錯的過程中,幸運地做對了一些事情,得到了一些不錯的結果。”
在蘇州創(chuàng)辦天際創(chuàng)新中心是對家鄉(xiāng)的“回饋”
楊培東1988年從蘇州木瀆中學畢業(yè),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應用化學系,1993年赴美國哈佛大學求學,1997年獲哈佛大學化學博士學位。1999年起先后任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03年被美國“技術評論”雜志列入“世界100位頂尖青年發(fā)明家”。2011年楊培東當選為湯森路透集團“全球頂尖100名化學家”,同時入選同一標準的“頂尖100名材料科學家”。2012年4月18日當選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 2014年4月28日當選上?萍即髮W物質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2015年9月,獲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2016年5月3日當選美國科學院院士。2016年,楊培東團隊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管委會、江蘇省產(chǎn)業(yè)技術研究院、中科院蘇州納米所簽訂合作協(xié)議,共建納米能源材料研究所暨天際創(chuàng)新(培東)中心,為國內(nèi)產(chǎn)業(yè)資源對接原創(chuàng)技術項目提供通路,加速技術成果轉移轉化和項目研發(fā)產(chǎn)業(yè)化,共同推進蘇州納米材料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這是我回饋家鄉(xiāng)的一種方式。”
“如果說有什么特別之處,那就是我喜歡嘗試新的東西,并且不怕失敗。”
在楊培東小時候,他在家沒人帶,還好母親是小學老師,就跟著母親去“上學”。“上高中的時候,我也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喜歡干什么!到上大學時候,才知道自己喜歡化學。”楊培東說自己喜歡嘗試新的東西,同時,也能坦然接受失敗。楊培東在本科階段,做的是超導體,在研究生、博士的時候,做的是半導體納米導線,博士后,做的是自組裝,然后在伯克利大學做教授的時候,做的是很多能源方面的東西。后來楊培東到上海科技大學辦物質學院,涉足教育領域,包括他在蘇州創(chuàng)辦的天際創(chuàng)新(培東)中心,也是很新的領域。
“現(xiàn)在人們可能看到的更多的是我的成功,但其實我失敗的經(jīng)歷更多……但終于成功了。
“一定要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去做,我就是這樣獲得成功。”
1999年,當楊培東博士后畢業(yè)后,有十來個學校,向他發(fā)出了邀請。最終楊培東選擇去了伯克利大學。
1999年,年僅28歲的楊培東就成為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化學系的助理教授,獨立負責一個實驗室的科研工作。而在美國大學里,從助理教授升到終身正教授,通常要花10年左右時間。2004年進入伯克利的第6個年頭,楊培東就受聘化學系終身教授。在伯克利歷史上,化學系還只聘過兩位華人科學家當終身教授,前一位是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遠哲博士。一開始,楊培東工作很辛苦!除了吃飯睡覺,他每天至少工作14個小時……
2014年與諾貝爾化學獎擦肩而過的楊培東認為,“對于諾貝爾獎,其實我個人覺得無須太糾結!水到渠成比較好!”2015年,楊培東獲得了美國麥克阿瑟“天才獎”。但他并沒有感到驚喜。
生活比工作重要!愛工作,愛生活,愛孩子,愛家人
除了工作,楊培東也是一位享受生活、重視家庭的人。“如果僅僅只有工作沒有生活,或者說工作會讓我筋疲力盡,我會放下工作。”
在伯克利最忙碌的那段時間里,楊培東每天都會抽出時間陪伴妻子和女兒。其中,傍晚5點到晚上9點,這4個小時,是屬于女兒的。而當時,陪女兒散步是他最大的業(yè)余愛好。如今,楊培東已經(jīng)將實驗室的團隊帶出來了,而且也比較成熟了,他也就能騰出其他一些時間,去做其他一些事情。
“其實現(xiàn)在比以前更忙了,除了比如辦學校、開公司等等,還要參加各類活動論壇及美國科學院等其他一些事務,經(jīng)常要乘飛機飛來飛去。”不過,一旦回到家,他就會抽空每天開車送女兒上下學,周末的時候,開車送女兒去郊外農(nóng)場騎馬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