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成立,于解放戰(zhàn)爭的隆隆炮聲中發(fā)行了第一套人民幣。在流通了近7年后,該套貨幣于1955年5月10日停止流通使用,完成了其歷史使命。第一套人民幣作為“開國貨幣”,其獨特的政治意義與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沒有其他任何一套人民幣可以比擬。
本文口述者楊琦,1925年生,籍貫上海,194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2月在新四軍6師18旅《大眾報》排字,1944年起在江淮印鈔廠、華中印鈔廠、北海銀行印鈔廠從事雕刻制版工作。他于1948年間,參與了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雕刻、制版,同時也擔任了10元和50元票面圖案中的工人模特。
1948年3月下旬,在山東日照五蓮山西北的小山村,北海銀行發(fā)行局局長楊秉超召回了還在膠南縣紅石崖工作的我。等我趕回五蓮,就立即前往楊局長的辦公室,同時在場的還有我的同事翟英。
北海銀行印鈔廠舊址
董必武題寫“中國人民銀行”
當時北海銀行印鈔廠中掌握雕版印刷技術的僅有我和翟英。楊局長向我們下達了與其他解放區(qū)印鈔廠一同設計并刻制人民幣模版的任務,并宣布:經領導研究決定由你們兩人先設計一款10元幣。
同時他還叮囑我們:要抓緊時間,要認真細致,總之要快,同時要嚴格保密。
楊局長還說,設計既要有時代精神又要有多樣風格。隨后小心翼翼地把一張卷起的白紙交給我們,紙上用毛筆寫有好幾款“中國人民銀行”的字樣,其中一款用紅筆勾畫出來做范本。事后得知這六個字竟是當時主持中央財經工作的董必武同志的墨寶。
北海銀行印鈔廠檢驗車間
我們著手思考10元人民幣的設計草案。在查閱了大量資料后,我們大膽提出采用工人和農民的圖案:一手拿槍,一手扛鐵錘、鋤頭。
方案提交數日后,楊局長對我們說:經領導研究基本同意你們所報的設計方案。如果把工人、農民手中的槍去掉,只拿鐵錘、鋤頭這樣就更好啦,更符合大方向。
基本方案確定后,我們就進入具體的設計與畫稿了。根據領導審定的設計方案,10元人民幣的幣面由工人、農民頭像的主景圖案和幣面四周的花邊圖案及裝飾組成。10元幣面的門花和角花裝飾由吉祥如意圖案組成。
吉祥如意是中國各族人民對美好前景的向往和祈盼。我們努力地嘗試著把這種古老的中華民族文化的意境運用在第一套人民幣的圖案裝幀上,表示對第一套人民幣的良好祝愿,讓吉祥如意常駐人間,與人民朝夕相處。
這些構思與想法受到楊秉超局長的贊揚,我們的信心更足了。
“10元”“50”元上的工人與農民
之后,我們又接到了設計50元幣的任務,有了之前設計10元幣的經驗,我和翟英的工作也進行得頗為順利。
按設計方案,10元和50元幣面均由工人、農民頭像的主景圖案組成。為了保密起見,領導決定不另請人當模特。由于我是工人出身,翟英是農民出身,領導就讓我倆分別擔任工人、農民的模特。為此,楊局長請來了一位擅長人物肖像素描的姓李的畫家與我們相識,并約定第二天再來。
第一套人民幣10元圖樣(背面)
翌日,老李帶了畫板等工具,單獨來到我們住的村屋為我與翟英畫像。我頭戴工作帽,身穿背帶服,肩扛錘子;翟英戴頂竹斗笠,扛把鋤頭,一站就是好幾個小時,每個動作姿勢都要反復進行多次。經過數日描繪、修正,一幅身形俱佳的工人、農民肖像繪畫終于完成了。這年我23歲,翟英24歲。如果畫家老李還健在的話,已是90高齡的老人了。
用“洋傘”鋼骨、自行車鋼絲制成雕版刻刀
工人、農民的肖像繪畫圖案完成后,就要在銅版上制版了。但此時解放山東濰縣(即濰坊)的戰(zhàn)斗正在激烈進行,印鈔廠的機器物資尚在膠東昆崳山里埋藏著。
沒有刻針,我們就到洪凝小街(現(xiàn)為五蓮縣址)買了多種型號的縫衣針,裝上木條柄,又向房東老大娘買了一點納軍鞋用的“鞋底線”扎緊。
沒有刻刀咋辦?我買了一柄廢舊的“洋傘”鋼骨和自行車廢舊鋼絲,到鐵匠鋪請老鐵匠改制成刻刀毛坯,再請他處理并打磨一下。
我們拿回了自制的刻刀又配上木柄,用步槍的子彈殼將刻刀和木柄固定。后來我倆又到舊貨市場去淘舊的三角銼與舊的寬鋸條,改制三角刮刀、鏟刀。以后我們的同事郭琦良、王靜等同志都用這種辦法,解決了解放區(qū)雕刻制版工具奇缺之苦。
就這樣用著我們自制的刻刀,經過數月日以繼夜的精心雕刻,中華人民共和國首套人民幣10元、50元版錚亮的印鈔模版終于按時按質完成了。
董必武
1948年12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主席董必武和副主席薄一波、蘭公武、楊秀峰發(fā)了一份布告,莊嚴宣布:中國人民銀行成立,新的統(tǒng)一的貨幣——人民幣從此誕生。
中國人民銀行成立并發(fā)行第一套人民幣,共有62種版別,其中1元券2種、5元券4種、10元券4種、20元券7種、50元券7種、100元券10種、200元券5種、500元券6種、1000元券6種、5000元券5種、10000元券4種、50000元券2種。
當日,老百姓看到了這全新的統(tǒng)一貨幣,奔走相告:快了,快了,全國快解放了。
四十年未曾公開的秘密
為了嚴格保密,首套人民幣的防偽暗記,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設計者、刻制者和相關領導才知,公眾毫不知情。
還是為了嚴格保密,我與首套人民幣的淵源,直到1988年我才在新四軍回憶錄《戰(zhàn)斗在華中敵后》中第一次披露,此前就連當時已結婚三十余載的老伴都一無所知!回憶這段往事,于我而言,作為新中國貨幣史上重要里程碑的首套人民幣,只是我人生中一段不可磨滅的珍藏。
青年時代楊琦
從第一套到第五套,人民幣的發(fā)展歷程和我國印鈔技術的從無到有、由淺入深,我都很關注。雖然與人民幣誕生最接近的那段時光十分短暫,但對我而言,能夠作為親歷者,見證這一段人民幣誕生的最初歲月,已足以令我終身難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