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民豐尼雅遺址的古墓群中,精絕王雙人合葬墓的木棺正在被緩緩揭開。一條錦被上覆滿了細沙,還有密密麻麻的褐色蛆殼。兩具干尸底部的衣物和棺底厚厚地板結在一起。如果想要提取兩人底部的衣物,就一定要把棺底旋轉過來才可以。王亞蓉和考古人員輕輕地將二人分開處理,然后把裹在上面的衣服褪到兩邊,重新填上海綿并固定木棺兩邊的框架,棺底才得以迅速翻轉……
王亞蓉老師在新疆尼雅遺址東漢合葬墓的清理現場
這就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所紡織考古專家王亞蓉的工作之一,將考古中發(fā)現的絲織品進行分離提取。只要她挖掘到一塊指甲蓋大小的殘片,就要獲知這是什么材料,用了什么工藝,在原件中處于什么位置,有什么功能,根據在現場的研究判斷,來確定紡織品文物的提取方案。“絲織品屬于有機蛋白類文物,容易腐蝕在泥土之中。如果處理不得當,出土的絲織品就會被當作泥漿清理掉。”
王亞蓉師從我國著名文學家、古服飾研究專家沈從文先生和紡織品修復專家王 先生。在中國考古界,他們三人堪稱中國紡織考古第一團隊。
2007年在江西靖安縣的東周墓葬織品提取,是王亞蓉四十幾年遇到最艱難的挑戰(zhàn)。
當時,紡織物已和濕軟的泥沙混為一體,一觸即碎,入水即溶,F場技術條件非常有限,環(huán)境也達不到特定要求,取出后必須馬上保濕。南方的冬天陰冷潮濕,需要徒手在刺骨的水中清洗著文物。每次換水前都是數百次的拍打,就這樣她和學生們一起完成了幾十次的換水,終于將泥沙激蕩出來,織物在現場得以加護。
江西靖安墓葬出土的幾何紋織物
“高科技的器械或者化工用品,容易對文物本體造成不可逆的損傷。”不論是手握羊毫或者一把鋼鑷摘掉沙墊,都是僅憑她一雙素手拿捏著力氣完成。王亞蓉的雙手每逢陰雨天,十指關節(jié)就會疼痛難忍,大拇指也難以彎曲。這已成為她長年從事文物修復的勛章。“當一個人專注于自己所鐘愛的事業(yè)時,多么大的困難都可以藐視。”這是王亞蓉從沈從文先生身上所學到的,是他帶她走入紡織考古。
1967年,楊纖如教授把王亞蓉推薦給沈從文先生去尋找設計資料,這是王亞蓉與沈先生第一次見面。東堂子胡同里,他們輕輕地敲開了沈先生的房間。寫字臺的燈依然亮著,燈光下他正拿著毛筆修改文稿,鼻口間還有未擦凈的鼻血。在這光亮中,映入二十幾歲的王亞蓉眼中的是,沈先生陋室中數不清的書籍、圖片和字條。她的耳畔不時地傳來兩位先生的交談,工作中的快樂是怎么也說不完的。
當時,周恩來總理囑托沈從文先生編撰一本關于中國古代服飾的書。“得知我是學繪畫出身的,沈先生鼓勵我試試!”王亞蓉的任務是從紡織品考古發(fā)現中觀測文物上的紡織構造,然后把它們的樣子呈現到紙上。體視顯微鏡下,在她的一筆一畫的解剖中,古老的紡織結構在千百年后穿越歸來。
1981年,《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問世。外交部也將這本由錦緞精制而成的國禮贈予多位國際友人。漫漫長空,閃閃星河,博大精深的中國服飾文化就這樣越過中國邊界,飛向更遠的地方。
王 先生(左一)、沈從文夫婦(中)、王亞蓉(右一)
無意中的探索讓王亞蓉打開了古代紡織品實驗考古學研究的大門,塵封千百年的紡織技藝在復織實踐中活過來了……隆冬時節(jié),王亞蓉跟隨王 先生俯身跪在博物館的地上對馬山楚墓棺木中的文物進行提取修復。地板再冰冷也擋不住她對文物修復研究的熱情。“為什么墓中的衣服的腋下都有一個方形的嵌片?”她想到,如果可以復織當年的服飾,這個設計的答案說不定就找到了!從那以后,王亞蓉尋找紡織技藝傳承人的身影,出現在全國各地。
馬山墓中的衣服領緣內外都附有紋飾精美的絲質窄帶,織工是沒辦法做出一模一樣的織物的。于是王亞蓉先將其窄帶染色,然后請來繡娘一針一線地繡出來。失傳的繡法“納繡法”回來了。五年后,復織品橫空出世,鳳鳥展翼,飛舞和鳴,炫目的染色在繡線中錯落交融,讓世界矚目。英國學者看到這樣的復織品也不禁感慨,中國在兩千多年前就用平面剪裁做出了立裁的效果!
“我從為沈先生做插圖開始,走上了中國古代服飾文化研究和文物修復的道路。”那時紡織品修復專家王 經常與沈從文在一起工作,兩位先生對于王亞蓉來說亦師亦友,他們并肩作戰(zhàn)整理修復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紡織品考古發(fā)現,直至兩位先生相繼去世?v有過孤獨,她卻是把路越走越寬了。即使經歷了癌癥和心梗,也無法阻擋她在這條路上繼續(xù)前行。“我并不怕死,但是卻怕先生們的工作斷在我的手里。”
復織的馬山楚墓出土文物N10人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
2016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在蘇州成立了紡織科研考古基地,致力于研發(fā)和傳承已失傳的紡織技藝。研究室中,5臺木質大織機呀呀作響,那是王亞蓉團隊參照著古代織機設計制造的。巧匠們小心翼翼地運作著,絲線縱橫交錯,每一次的交織仿佛又把歷史向世人面前推進了一步。東周經錦
唐代四經絞羅,一個個曠世經典華麗回歸。
王亞蓉與李德喜夫婦在蘇州
王亞蓉從未忘記過沈從文先生的愿望,“他常常提到‘中國人要穿中國衣’,以及建立‘中國歷代服飾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可行性”。如今年過古稀的她,希望能夠把幾十年的研究感悟和復制作品成規(guī)模地展示給年輕人。2019年,在王亞蓉的建議和指導下,北京服裝學院將馬山楚墓N10領緣田獵絳帶的設計元素應用于運動制服設計之中。第七屆世界軍人運動賽場上,田獵迷彩制服在陽光下栩栩如生……
歷史很長,人生很短。王亞蓉說:“我把路給后輩鋪好,古代絲織品的輝煌,就指望他們去光復,期待出現更多的驚喜。”(文/陳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