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祿當年在他剛栽植的泡桐樹苗旁留影
為深切緬懷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縣委書記的好榜樣、毛主席的好學生——焦裕祿同志的豐功偉績,在他逝世60周年之際,我滿懷深情撰寫的《焦書記,您可以瞑目了》《蘭考人民的貼心人》《焦裕祿夫婦是我的再生父母》和《敢教日月?lián)Q新天》等系列報道,經(jīng)今日報道網(wǎng)、中國法治、都市頭條、河南黨建、河南傳媒、頂端、今日頭條、百度、中國國情和網(wǎng)易等十多家媒體發(fā)表后,在全國廣大讀者中引起了強烈反響。
讀者們紛紛發(fā)表激情感言和評論,對焦裕祿同志的事跡和精神給予了高度贊揚,并對作品和作者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勵。隨后,我應(yīng)媒體編輯之約,摘選綜述了部分讀者感言和評論,以《焦裕祿精神永放光芒》《焦裕祿永遠活在人民心中》《焦裕祿旗幟永不落》為題,分上、中、下3篇相繼與全國廣大讀者朋友分享;仨@組系列報道和讀者反響,我情不自禁地回憶起那雖已久遠,但卻歷歷在目的一樁樁往事。
我的家鄉(xiāng)蘭考縣,過去是個“十年就有九年荒”的聞名全國的窮縣,是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生前工作、生活并為之獻身的地方。雖然離別了40多年,但是我對故鄉(xiāng)熱土、對故鄉(xiāng)人民乃至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依舊充滿了濃厚的感情。宣揚蘭考的變化,弘揚焦裕祿精神,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因此,不管是在部隊還是轉(zhuǎn)業(yè)后,我每次回故鄉(xiāng)探親,都千方百計地把所見、所聞、所感,寫成作品發(fā)給有關(guān)媒體。
蘭考縣如今綠樹成蔭的田間道路
盤點多年以來,我利用探親休假等機會采寫的《春風又綠蘭考大地》《來自蘭考的報告》《喜看蘭考新變化》等大量稿件,先后在《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光明日報》《經(jīng)濟日報》《工人日報》《農(nóng)民日報》等媒體發(fā)表的60多篇,為正面宣傳蘭考、弘揚焦裕祿精神,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時代需要焦裕祿精神,人民呼喚焦裕祿式的干部,能為此盡綿薄之力是我的驕傲!”有人問“在這些成功報道的背后,你有什么感想、背景和故事”時,我如是回答。
記得我第一次到焦裕祿同志家里采訪,是1982年深秋的一天傍晚。在時任蘭考縣堌陽鎮(zhèn)黨委書記谷發(fā)昌的陪同下,對焦書記夫人徐俊雅的訪談進行了一個多小時。我因當天夜里要乘火車離開蘭考,故提議到她家對面的焦裕祿陵園走走看看。于是,我們邊走邊談地來到了陵園。“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少有人到這里參觀學習了。”聽了她的這句話,我不由得一陣心酸,借著明亮的月光,發(fā)現(xiàn)陵園內(nèi)雜草叢生、一片荒涼,紀念館大門上的鎖,已是銹跡斑斑、很難打開……
這就是我縈懷已久的、神圣的焦裕祿陵園?我心有不甘、又無可奈何地離開了這里。此后,我又多次利用回鄉(xiāng)探親的間隙,到焦裕祿靈墓拜謁、家里訪問,與其夫人徐俊雅和二兒子躍進、三兒子保鋼等進行深入交談。1985年中秋時節(jié),我利用在《人民鐵道》報社學習回鄉(xiāng)探親的機會,特地看望了時任蘭考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的徐俊雅。當我們談到當前蘭考的形勢和發(fā)展變化時,她若有所思、鄭重地給時任新華社社長穆青寫了一封信,誠邀他方便時重訪蘭考,囑我一定把此信面交穆青社長。
穆青(左三)、馮。ㄗ蠖、周原向焦裕祿同志陵墓敬獻花圈
1990年5月,為報道一位英模人物的典型事跡,我專程來到新華社,并再次向穆社長轉(zhuǎn)達了徐俊雅對他的誠摯邀請。1990年6月下旬的一天下午,3位當年采寫《縣委書記的榜樣----焦裕祿》的老記者穆青、馮健、周原重訪蘭考,到焦裕祿墓碑前敬獻了上書“焦裕祿精神永存”的花圈。晚飯后,穆青一行在他的秘書高長富和開封市委秘書長王祖德等領(lǐng)導同志的陪同下,緩步走出蘭考縣委、縣政府招待所的大門,行走在寬闊的裕祿大道上。
望著道路兩旁繁華的建筑,來往不斷的人流,我禁不住問道:“穆社長,您看蘭考的面貌變化大嗎?”
“大,太大了。當年,我們到蘭考采訪焦書記的事跡時,這路旁還是沼澤地,存了不少臟水;這條路也比較窄,路面硬化不好,一下雨就泥濘不堪;整個縣城沒幾座像樣的建筑,南邊的蘭考禮堂還在,其它都看不見過去的影子了。”穆社長回答了我的問題。此次在蘭考采訪期間,他們切身感受到了蘭考人民揮淚繼承壯士志、誓將遺愿化宏圖的生動實踐和效果,奮筆寫下了長篇通訊《人民呼喚焦裕祿》,新華社播發(fā)并刊登在1990年7月9日的《人民日報》上,在廣大讀者中引起強烈反響,全國上下再次掀起了向焦裕祿同志學習的熱潮。
作者李佩山在焦裕祿家里采訪時,與焦裕祿夫人徐俊雅合影
細心的讀者朋友曾經(jīng)問我:“為什么1995年6月5日,在焦裕祿家里采訪時,你和徐俊雅的合影表情那么嚴肅甚至帶著憂傷?”懇請朋友們理解,當時我正忍著剛剛失去慈母的痛苦。母親因突發(fā)大面積腦梗塞,治療、搶救了20多個晝夜,最終還是永遠地離開了人世。在料理完母親的后事,就要返回單位的這天下午,我特地采訪了徐俊雅同志。因為當年我的假期已全部用完,所以此次必須完成自己預定的采訪計劃。
真誠的付出才能換來豐厚的回報,我這次采寫的《焦裕祿的子女們》《沿著老焦的腳印走》,分別被《光明日報》《經(jīng)濟日報》《科技日報》等多家中央和地方媒體,在頭版頭條或它版頭條等重要位置大篇幅圖文并茂地報道,收到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其實,在悠悠歲月里和漫漫的人生道路上,我是悲歡離合都曾經(jīng)有過。但是,由于我處處留心觀察和思考,幾乎每一個發(fā)現(xiàn)都出乎意料,每一次足跡都令人驕傲,每一回流淚也都是頭一遭。
1988年中秋的一天下午,我回蘭考探親剛下火車,就在時任蘭考縣縣長劉運清、堌陽鎮(zhèn)黨委書記谷發(fā)昌和牛場村黨支部書記孔德亮陪同下,特意來到牛場村村民孔令煥家里訪問,孔令煥和他的妻子朱秀花,流著淚向我們講述了當年焦裕祿訪貧問苦送溫暖,令他們終生難忘的情景。當人民的貼心人在群眾最困難最需要幫助時,捧著一顆熱心雪中送炭,逾越血緣的親情便溫暖百姓的心。人民心中有桿秤,稱出世間真感情,誰對人民真心愛,人民對誰熱淚涌。這就促使我寫下了通訊《蘭考人民的貼心人》。
張繼焦在焦裕祿先進事跡報告會上
《焦裕祿夫婦是我的再生父母》這篇通訊的產(chǎn)生,源于30多年前我回蘭考探親返程的那天傍晚,懷著無比敬仰的心情,再次拜謁了焦裕祿墓地。在陵園門口的小賣部,邂逅了當年焦裕祿在訪貧問苦中,救活的那位奄奄一息的病兒,時任蘭考縣委、縣政府招待所治安員的張繼焦,隨后我便對他進行了深入采訪。“我一輩子也忘不了焦書記的救命之恩!”張繼焦說:“這些年,焦書記愛人徐俊雅像媽媽一樣關(guān)心我,是她給了我今天;我要當好焦裕祿精神的繼承人和傳播者!”
《敢教日月?lián)Q新天》這篇通訊,是1990年春節(jié)前夕,我回蘭考探親聞訊后,立即前往察看了剛剛竣工的引黃水利工程,走訪了數(shù)十名參建的干部群眾代表,查閱了大量的有關(guān)資料。正如時任河南省水利廳廳長馬德全和時任開封市市長崔愛忠、副市長卜嵐中赴工地察看時所說:“在這里,我們看到了焦裕祿精神正在蘭考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看到了蘭考人民治窮致富的決心,看到了蘭考農(nóng)業(yè)再上新臺階的希望!”于是,緊接著在蘭考縣委、縣政府招待所里,我夜以繼日地完成了通訊初稿的寫作。
在焦裕祿遷葬那天,這位老人哭得都站不住了
通訊《焦書記,您可以瞑目了》,那更是我多次在故鄉(xiāng)采訪,多年耳聞目睹、日積月累、蓄積感情、厚積薄發(fā)的結(jié)果。徐俊雅曾經(jīng)如泣如訴地向我談到焦裕祿臨終前,斷斷續(xù)續(xù)地對前來看望他的領(lǐng)導說:“我只有一個要求,死后請組織上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丘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蘭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的時候,已是泣不成聲,而我早已淚流滿面。好在焦裕祿逝世60年后的今天,蘭考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因此,我不失時機地寫下《焦書記,您可以瞑目了》,以告慰九泉之下的焦裕祿同志!
“……曾經(jīng)失眠過,曾經(jīng)興奮過,曾經(jīng)為了你魂不守舍;曾經(jīng)年青過,曾經(jīng)沖動過,曾經(jīng)為了你喝醉過;魂斷夢牽的歲月,留在回憶里永不褪色……曾經(jīng)流著淚舍不得……”正當我聽著這悠揚的歌曲,悉心地回望紀念焦裕祿同志逝世60周年系列報道和廣大讀者的反響時,竟然意外地收到從未謀面的山東讀者、鐵道兵時期的老戰(zhàn)友王慕習和河南蘭考年逾古稀的讀者張樹榮發(fā)來的微信:
王慕習
王慕習說,“佩山戰(zhàn)友:有這么多讀者為你的作品留言點贊,有這么多的網(wǎng)站分別為你編輯發(fā)表,這本身已經(jīng)很能說明問題和可喜可賀了。
“你撰寫的《焦書記,您可以瞑目了》這篇文章,不僅現(xiàn)實性、可讀性強,而且思想性超越,教育意義深遠,確實是一篇感人肺腑、催人淚下、激人奮進的優(yōu)秀作品。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為了這篇文章,你一定付出了很多心血。但是,能產(chǎn)生這樣的社會反響和取得如此豐碩的成果,是非常值得和難能可貴的。”
“焦裕祿的家人們會感謝你,蘭考人民會感謝你,全國廣大正直善良的讀者朋友會感謝你!只有涌現(xiàn)出更多這樣的好文章,焦裕祿精神才能夠得以永遠地傳承和發(fā)揚!”
張樹榮
張樹榮說,“讀者朋友們的評論都很真誠。你這次的系列報道,站在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的立場上,實事求是地用大量翔實的史料,把焦裕祿同志去世以后,蘭考人民揮淚繼承壯士志,誓將遺愿化宏圖,在歷屆黨中央領(lǐng)導的高度重視和關(guān)懷下,蘭考縣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使焦裕祿的愿望得以實現(xiàn)。這本身就有很多感人的故事可以書寫,你用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的高度責任感,連天加夜的揮筆不止,終于在焦裕祿逝世60周年之際,完成了這件艱巨的大事!”
“通過你一篇篇真實生動的報道,讓焦裕祿的在天之靈可以瞑目,讓廣大人民群眾又一次感受到了焦裕祿精神的歷久彌新,同時又讓大家了解到了焦裕祿的兒女們個個都是踏著父輩的腳印走,6個子女在不同的崗位上把焦裕祿精神進一步發(fā)揚光大。焦裕祿親自救助的養(yǎng)子,也在為弘揚焦裕祿精神努力的工作著。所有這一切,李佩山同志自覺的完成了。是你的真誠感動了廣大讀者,大家才紛紛留言評論,這都在情理之中!”
李佩山
“按理說你已經(jīng)退休了,而且因為常年熬夜,筆耕不輟,年輕時下基層,進工地,鉆工棚,風餐露宿,致使身體欠佳。你完全可以休身養(yǎng)性,盡情享受退休后的悠閑生活,可是強烈的責任感和事業(yè)心使你還是停不下來,這次的系列報道又洋洋灑灑寫了好幾萬字。這得耗費多大的心血呀!
能用真誠、善良和智慧贏得陌生人的信任,這無疑是人生最開心的事。廣大讀者被你的作品和精神所感動,而絕大部分都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讀你的文章讓人有如見其人、如聞其聲和如臨其境之感。各大媒體紛紛連續(xù)報道,也都是沖著你文章滿滿的正能量。我真誠地為你點贊!”
習近平(左三)總書記向焦裕祿同志陵墓敬獻花圈
焦裕祿精神猶如一座不朽的豐碑,已巍巍矗立在神州大地上。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蘭考縣調(diào)研指導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強調(diào):“我之所以選擇蘭考作為聯(lián)系點,一個重要考慮就是因為蘭考是焦裕祿同志工作和生活過的地方,是焦裕祿精神的發(fā)源地。我希望通過學習焦裕祿精神,為推進黨和人民事業(yè)發(fā)展、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正能量。”
還是習近平總書記說得好。2014年3月18日,他在蘭考縣委常委擴大會議上指出:“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過去是、現(xiàn)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永遠不會過時!”
愿焦裕祿精神永放光芒!
愿焦裕祿永遠活在人民心中!
愿焦裕祿旗幟永遠高高飄揚!(李佩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