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鼠疫,便令人膽寒。公元6世紀,由地中海地區(qū)開始擴展,在醫(yī)學史上有“游西第安那瘟疫”之稱的第一次鼠疫大流行就造成了近億人的死亡;14世紀開始,當時稱之為“黑死病”的鼠疫爆發(fā),遍及歐洲、亞洲和非洲北部,輾轉流行到17世紀,死亡人數難以估量;崇禎十六年(1643年),在天津、北京京畿腹地爆發(fā)的“肺鼠疫”更是釀成了“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的慘況,也為明朝滅亡埋下了引線。
總的估算,鼠疫在世界史上已奪走3億多人的生命,遠遠超過全球歷次戰(zhàn)爭死亡人口的總和。
冬季的哈爾濱,疫區(qū)中心
110年前,我國東北曾爆發(fā)鼠疫,從1910年10月末持續(xù)到1911年4月中旬,死亡6萬余人。這場瘟疫是如何引發(fā)的?最終又是怎么消失的呢?
【如何發(fā)生】
在寒冷的地方,人們會想穿著動物的皮毛取暖,一件貂皮大衣讓很多人夢寐以求。于是,當貂皮供不應求時,有人發(fā)現,旱獺皮經過染色后很像昂貴的黑貂皮,所以,捕殺、售賣旱獺成為一個巨大的產業(yè)鏈。
當時并無養(yǎng)殖技術,每一張皮都來自野外捕殺。由于待遇不錯,一些逃荒到東北的苦力,盡管沒有捕獵經驗,還是源源不斷地加入到獵獺的隊伍中去。
他們中的很多人對鼠疫聞所未聞,見到旱獺就捕,遇到行動退緩的生病旱獺,還慶幸自己運氣好。其實,旱獺就是土撥鼠,而病旱獺是因為感染了鼠疫后,被同類驅逐出來的。
很快,捕食過病旱獺的人,就出現了感染鼠疫的情況。
110年前,東北三省被一場鼠疫席卷,尸橫遍野
1910年10月25日,東北邊疆城市滿洲里一家客棧之中,有一位客人暴斃,死后渾身黑紫,符合鼠疫癥狀。此后,這家小客棧接連出現客人暴斃的情況。僅僅兩周后,這場鼠疫便已經蔓延至哈爾濱地區(qū)的傅家甸,一名鐵路工人因為鼠疫死亡。
轉瞬之間,鼠疫就像是開閘了的洪水,迅速在哈爾濱蔓延開來。截止至1910年12月初,哈爾濱每日死亡人數達到一百多人。哈爾濱“淪陷”不久后,1911年1月初,長春和沈陽先后“淪陷”。僅僅20多天,鼠疫就傳遍了東三省,平均每月死亡一萬人,很多家庭都是舉家暴斃,直接被病菌滅門。
那時,春節(jié)快到了,一旦人口流動,這樣一場地區(qū)性的鼠疫,勢必演變成全國性的災難。
【如何傳播】
疫情如此兇險,勢不可擋,清政府高層當然不敢怠慢。
在外務部大臣施肇基的舉薦下,清政府最終任命天津陸軍軍醫(yī)學堂副監(jiān)督伍連德擔任全權總醫(yī)官,前往東三省疫區(qū)防疫救治。
伍連德
伍連德是馬來西亞人,早年在劍橋大學取得文學學士和醫(yī)學學士雙學位。此后他又到德國和法國等醫(yī)科大學及研究院繼續(xù)進修,拿到醫(yī)學博士學位,后來又開過多年診所,在醫(yī)學上有很豐富的經驗。
1910年12月24日傍晚,伍連德先生帶著一個助手抵達哈爾濱,當天夜里,他就深入疫情最嚴重的哈爾濱傅家甸區(qū)域進行調查。他首先想搞清楚的是,鼠疫是從何而來的?又應該如何防堵?不找到鼠疫根源,防疫就無從談起。
其實,在伍連德開始調查之前,東北當地政府聽從了日、俄醫(yī)學專家的意見,在全東北展開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打鼠行動。因為當時醫(yī)學界普遍認為鼠疫是老鼠身上的跳蚤攜帶病菌傳給人類的。然而,盡管東三省官民幾乎把耗子抓絕種了,瘟疫蔓延的現象也并沒有得到遏制。
伍連德觀察那些被捕捉的老鼠,發(fā)現它們身上并沒有鼠疫桿菌。倒是在俄國人加工的皮毛上,他發(fā)現了大量的鼠疫桿菌。在找到疫病源頭后,他大膽地斷定,東北鼠疫的爆發(fā),是通過飛沫和空氣傳播的。而這時,一位走訪鼠疫病人的外國醫(yī)生,在沒有密切接觸病人的情況下,也受到了感染并死亡。這個無接觸的案例,印證了伍連德飛沫傳播的推斷。
【如何消滅】
接著,控制鼠疫,也就按照伍連德的方案正式全面展開了。
隔離區(qū)內的情景
首先,清政府下令,封鎖山海關,并在山海關外設立三道軍事防線。從1911年1月13日開始,任何人出入山海關,都必須要先在軍人的看守下滯留5日,待確認無恙才可以放行(當時鼠疫的觀察期是五天)。
其次,東三省總督下令,從1911年1月14日開始,南滿鐵路與東清鐵路停止運行,最大程度減少人員跨區(qū)域流動。
交通阻斷后被隔離的人們
第三,所有人都配發(fā)口罩(伍連德發(fā)明了一種因地制宜的棉紗口罩,里面放一塊吸水藥棉,用來隔離瘟疫,被稱為“伍氏口罩”)。
第四,嚴格控制串門的現象,尤其是哈爾濱鼠疫最嚴重的傅家甸區(qū)域,被劃分為了四個小片區(qū),這四個片區(qū)的老百姓分別配發(fā)紅黃藍白四種顏色的口罩。警察通過口罩顏色不同,控制不同區(qū)域內的老百姓的人員流動。
防疫病院門前
第五,哈爾濱醫(yī)院收治的傳染病人,按照病情輕重,分到不同區(qū)域,由專門人員進行看護治療。而疑似病房是伍連德提出來的,據說現在這種做法也是跟伍連德學的。
這時,病情得到了一定的控制,但是并沒有被消滅,每天死亡的人數還在增加。
防疫醫(yī)院醫(yī)護人員對隔離疑似患者進行檢查
根據多年豐富的醫(yī)學經驗,伍連德認定疫病之所以得不到控制,是因為大量的尸體未能得到正確處理。
經過不斷實驗,伍連德發(fā)現鼠疫病菌在尸體上,能夠存活3個月之久。如果不及時處理這些尸體,老鼠會把這些病菌傳到其他動物,進而再傳染給人。
防疫醫(yī)院的解剖室,正在進行消毒
他認為,要想阻斷尸體上的傳染源,必須對尸體進行嚴格的處理,要么是深埋,要么是焚燒。
由于人手不夠,深埋顯然不合適,那么就只能進行焚燒了。
集中焚燒的棺木
面對觀念與防治的矛盾,伍連德讓當地官員去墳場看到尸體成堆的可怕一幕,才得到他們支持,于是上書朝廷下令火葬。
后來,伍連德在沈陽舉行的萬國鼠疫大會上介紹當時的處理方式,他雇傭了二百多人,把尸體按百人堆成堆。再用炸藥炸出一個大坑,裝入五百具尸體,然后倒上煤油進行火化。
1911年在奉天舉行的“萬國鼠疫研究會”,伍連德(右二)任大會主席
隨著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終于,在1911年3月1日,當日的死亡人數為零,到了4月底,鼠疫被全部消滅。
這也標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依靠科學分析、防治鼠疫的行動取得了勝利。
(參考資料:《哈爾濱 1910:晚清東北大鼠疫紀實》、《東三省疫事報告書》、騰訊新聞“1910年,還剩一口氣的清政府滅掉了肆虐東北的鼠疫”等)